周报 2023W09:做好自己,认真活着

失业的第七周,我想以后能够做好自己。

作品调性

各种形式的作品,我认为好的作品是有调性,有灵魂的,不是说有个好看的外观、好听的旋律、吸眼球的标题、带节奏的内容等就能被称为「好作品」。

所谓「作品」,就该是其创作者的内心的体现,反映出作者略为偏执的哲学、理念、个性等,从一个作品所呈现出的「画面」就知道它的作者是谁。

所以说,真的喜欢一个作品,并非单单因为那个作品本身,而是喜欢上了那个作者略为偏执的哲学、理念、个性等的一部分,实际是被作者本人的特质所吸引,从而渐渐形成信仰,最终是为信仰买单。

然而,一个本就没啥知名度的创作者,若一直固执己见保持纯真而不愿妥协,作品的受众会少很多,甚至只是自己和几个亲朋好友。若是自己的创作不能被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是不就成了自嗨?这还能叫做「作品」吗?

一个好的作品,虽然可能会为了让更多的人发现并接受而做些适当的妥协,但不能伤及调性与灵魂——就像一个人为了适应社会而稍微磨去一些无关紧要的棱角,但仍要保持住自我一样。

很多人是为了流量和赚钱而创造出文章、应用软件等,这些该被称为「作品」吗?至少我认为不是「好作品」。

那些网红和营销号的文章,那些投机取巧做出的应用软件,给受众带来了什么长期的实际的价值了吗?能感受到作者略为偏执的哲学、理念、个性等吗?也许感受到了——一副急着刷流量割韭菜的嘴脸。

对于好作品的创作者来说,第一目的应当是真实地表达自己,并且尽量用易接受的方式,流量和赚钱这类俗事放在其次。

竞争壁垒

有些人认为技术是一个人的壁垒,掌握了什么专业技能就不怕找不到工作,我只觉得这些人过于天真了。

ChatGPT 这一现象级产品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可以说它开启了一个新纪元——并非是说多轮对话聊天机器人本身比较新潮,而是它在理解上下文及知识量等方面的成熟度已经达到了真的能够帮助人类解决很多日常工作生活问题的程度。

那些关注科技动态并且比较具备危机感的人们,很多人都感受到了来自 AI 的威胁——他们的工作内容完全能被使用 ChatGPT 底层的 GPT 模型所取代!

他们的担心不无道理,虽说在互联网相关领域估计有个三五年的缓冲期,若他们不抓紧时间跑在浪潮来临之前转型的话,到时会被直接拍死在沙滩上——届时将会有大批失业人员,被迫再就业难上加难。

实际上,现在已经有很多人的工作受到 AIGC 的影响了,据说有的游戏公司把翻译和原画的外包团队都给干掉了,使用 AI 去生成相关内容——企业家和老板才不会想养更多人,能用更低成本的机器和工具所替代的,为啥还要高昂且不稳定的人?

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快,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保质期(迭代周期)却越来越短,专业技能和低级知识无法成为一个人的竞争壁垒,因为这些都可以被新的技术所取代;只有面向未来的、底层通用可迁移的知识与技能及由此构建的智慧才是真正的壁垒!

自从进入工业时代,效率成为了社会的普遍追求,到了信息时代更甚。

社会或者说人们对效率的追求,致使技术的更迭,代际级别的更迭会带来很大的知识落差,在导致大批岗位的换新和人员的失业的同时,那些失业人员需要一些时间去掌握新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并训练相关技能才有可能再就业。

资本主义和工业时代的出现,加剧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不稳定性和一切的不确定性是必然。

活得表面

从周三开始,我把拼别人送的地球仪作为了放松娱乐项目,在做事做得有些累了后就去拼,连续弄了三天给拼完了:

在拼的时候,我就用网易云音乐播放歌曲作为背景音乐,也借此机会尝试听听以前不怎么听的人的,如:李荣浩、花儿乐队、毛不易、林俊杰、Bob Dylan 等;也会心血来潮又去听自己以前很喜欢的歌手或乐队的:陈小春、THE BLUE HEARTS。

虽然他们都有好听的歌曲,但我更喜欢和欣赏陈小春、THE BLUE HEARTS、花儿乐队和 Bob Dylan 吧——

陈小春作为我小学时就开始喜欢的第一任偶像,在二十多年后的时代再次回头去深入听他的歌,除了勾起以往的回忆之外,也让我对他的歌曲有了更为深刻的感受与评价。

我听过他最早的是《大件事》和《爱妻号》这两张粤语专辑,然后就是《人见人爱陈小春》、《大明星陈小春》、《头号男友陈小春》、《抱一抱》、《That’s Mine》、《算你狠》和《黑洞》等国语专辑为主,也有《失恋王》和《夜生活》这两张粤语专辑。

我听过他的众多歌曲中,除了个别几首是电影、电视剧的主题曲外,绝大部分都是在唱为情所苦的男人——意淫所有女人都是女朋友;在积极兴奋地追女;不断失恋的痛苦;怕(未来)丈母娘不喜欢自己;不被自己女人理解的苦闷……

他的歌曲风格各异,有的很欢快,有点「神经病」的感觉,像《情瘤感菌》、《动感超人》、《爱情是一头大象》;有像《男人与公狗》、《失恋王》这样自嘲的;还有一些悲催抒情的……

歌曲的旋律和他的唱功自不用说,这次回顾最让我深刻的是他对歌词诠释的表达力。在很多歌曲里,他的唱法直接把我拉进了一个小故事的世界里,氛围感十足!这让我体会到了他是在认真地唱歌,并且喜欢唱。

THE BLUE HEARTS 和早期的花儿乐队都是摇滚,是我喜欢的,因为他们的歌所表达的都是更贴近生活的,更为真实。与歌颂美好的相比,我更喜欢揭露丑恶的——被歌颂的美好更倾向于虚伪,丑恶的真实往往被刻意掩盖。

所以说,为什么花儿乐队后来的歌虽然听起来欢快无比且洗脑,但我却不太看得上——毕竟与他们早期的歌相比,显得肤浅了些。

Bob Dylan 我就浅浅地听了下,虽没有认真听歌词,但他的嗓音、唱法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合我口味的,让我觉得他也是在认真地活着并做自己的人——即便这个结论下得比较草率、武断。

没有对李荣浩和毛不易他们做评价,是因为我没有认真去听歌词和感受,不知道他们到底有没有在认真对待,不过歌曲旋律确实是好听的。

很多人活得很表面,不去认真对待自己真实的内心和生活;很多人为了表面风光而泯灭自己,像被他人操纵的提线木偶。于我而言,这样的人生没啥意思。

怀念还在上学的时候,貌似那时周围的人都是在认真地做自己——

上课时认真听课的听课,想调皮捣蛋的捣蛋;放学后和周末跟小伙伴一起打游戏机,打篮球,踢足球,弹玻璃球,打 pià ji,玩拍棋,跳皮筋儿,跳房子,藏猫虎,偷摸去游戏厅、网吧等等。

通过书信而非 QQ 的方式跟别人通信,每次都要仔细琢磨字句,至少写个几百字,然后在信封上贴上几十上百分的邮票投进邮递筒,接下来就充满期待地等待回信。在信件寄出和等待回信时,都会十分担心丢件。不仅书信,还跟别人互寄过明信片。除了同市、跨省市邮寄,记得还往日本寄过。

进入社会后逐渐发现一切都变样儿了,看到的人怎么基本都那么虚伪那么表面?想跟谁交心真是太难了,热脸贴冷屁股,真心换伤心的事情也经历了不少。不仅如此,大家对待自己的生活也不那么认真了,很多都是得过且过的样子。

真实且认真地活着并烦恼着快乐着的人最可爱,即使一件很小的事,也能让我感到开心,感动。

最后几句

这周做的事情还算是有中心性的——把大多在语雀上的文档都整理并保存在本地和拼那个地球仪。

在整理文档时,有之前要写小说的计划,当看到其中一个的故事设定,给我和🐷都逗乐了——

某一天,已经做了一段时间自由职业者并且事业有点起色的欧雷想要跟他的妻子朱莉娅一起出去游玩放松放松。

在飞机途径佛罗里达州附近海域时,忽然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机长所在的驾驶舱里的仪表指针乱转,飞机无法控制。飞机开始失控,机头下沉,呈坠落趋势,机内充斥着乘客们恐慌的尖叫声。这时,欧雷突然失去了意识……

待欧雷清醒之后,发现自己并不在海里,周围的景色也不是自己所熟悉的。(在沙漠里?)并且最重要的是——朱莉娅在哪?!他大声地喊了几下妻子的名字,然而并没有回应……他慌了,心里充满担心,就像睡觉醒来发现妻子莫名其妙不在身边时的感觉……

情急之下,欧雷站了起来,想要去四处找找,发现刚刚躺着的地方有个凸起的按钮,他好奇地按了下去。突然按钮的上方出现了一个全息影像,里面出现了信息,告诉欧雷目前的处境,以及他该如何去寻找他的妻子。

就这样,欧雷开始了他的奇妙冒险。啊不!是充满困难险阻的寻妻之旅。

等把语雀和 Evernote 上的文档全部保存本地并再写一两篇文章结束掉这些「琐事」后,我就要真正开始忙自己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