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报 2023W08:心绪波动与精力失调

失业的第六周,心情有点波动。

失业计数

若是最近总看我的周报,就会发现每篇第一句就是说当前已经失业第几周了。

这样做的意义,一方面是记录自己的失业时长,想看看多久能摘掉这顶帽子;另一方面则是提醒自己不要松懈,尽可能地过好每分每秒,我们这个小家的未来和数字游民的理想都寄托在了我的身上。

虽说我对自己做自由职业的未来充满期待并有点信心,但一想到想做的产品到底能不能成和成的话多久能带来收入这类问题时,内心就容易产生消极情绪,让我焦虑,动摇我的意志。

总的来说,我算是个理想主义者,并没想赚什么大钱,更不想成为富人,只想没什么经济负担地过我们的自由生活并能让老年生活有所保障。假如有幸赚了很多超出我们预期的钱,会拿出一些用于社会公益活动。

既然如此,为何我那么急着想要自己的产品带来收入,而非专心致志地打磨精美的产品?

那是因为我现在处于无收入状态,然而除了每个月的固定支出外还有不定期的较为大额支出,并且我们几乎是无所依靠完全自力更生的处境,若存款耗尽就只能加入流浪汉大军了……所以说,我真的很羡慕那些有老可啃的人!

所幸的是我们没有孩子,不然焦虑感得翻个几番儿,也就没心思去搞什么自己的产品了,又得被迫着去找 bullshit job 委屈自己了!

百家学说

每当我心绪烦乱之时,就想去看看道家思想、波希米亚主义之类的内容,让思绪远离凡尘回归宇宙,以上帝视角审视当下被世俗事务蒙蔽心眼的自己一段时间后,就会破除迷障而回归平和的心态。

佛家暂且不表,我认为除了道家,其他的都完全是入世学说,说好听点是在教人如何博弈,说难听点就是在教人怎么算计。入世学说不会令人内心平和,反而容易促使并加剧人们之间的斗争。

让人们忙碌起来,挤占人们的时间和精力,他们就没空去思考,变得顺从易控制,进而不会反抗——这就是权术的基本操作,是不是很熟悉的味道?

我所理解的道家,主要是让人以出世的视角看待世界、国家、人生,核心观点就是顺应天命、顺其自然,有些宿命论的气息——人无法胜天,不要做无谓的抗争,做好自己能做的,看到势并顺势而为——就连这点也已经是注定的。

说到底,一个人是天才、地才、人才还是庸才或其他什么才,是英雄、枭雄还是狗熊或炮灰,会成功、失败或是平凡,这一切都是注定好的;当事人只是到世上走这么一遭,体验下被安排好的人生,用力表演好自己的角色。

所以说,可以认为任何学说实际上都是无用之说,因为自己更容易相信什么在出生前就已经定下了,不是自己能够掌控的,即便有自己控制了自己的错觉。

好了,虚无主义就点到为止,我毕竟不是孤身一人,不能自私地彻底远离世俗而去流浪,还是得重返世俗之中好好想下如何搞钱,尽快回到有收入且能够覆盖日常支出的日子。

精力失调

周三晚上回家时,看到有个网友发的朋友圈,大意是缺少某方面经验的人应当有意识地找经验丰富的人请教学习。我认同他说的,这与我在上周周报中提到的「职业导师」不谋而合——

别的行业不了解,但在互联网或者说软件开发行业,以我自己及了解到的其他人的经历来看,职业上的成长基本是靠自己的努力野蛮生长——在需要被点拨被帮助的时候,缺少那么一个引领自己少走弯路的导师。

虽说人在自己碰壁后才能真正地成长,但有些壁真的没必要去碰,若是有个人告知自己哪条路不用走,与啥也不知道相比至少还有个选择——导师就像是游戏的地图和攻略。

有的公司会有导师制度,但就算有,他会不会且能不能帮(上)忙是另一回事;并且他基本只是那个公司范围内的导师,可能只在与公司相关的问题上提供帮助,不会一直在面临任何问题时去讲解和教导如何去分析解决。

所以说,一个外部的、远程的一定程度上能够在遇到问题就提供指导的人这种角色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这个人,还会承担着一部分类似私教的角色。

职业导师是个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职业,有别于教师,职业导师所传授的是更接地气且更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因此,职业导师可将其丰富的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包装成可售卖的商品。

我认为每个想要在某个领域长远发展的人,在自己的职业成熟度还没达标时都需要找到自己的职业导师并建立长期的关系,人和人之间只有足够了解了,才能提供更为精准、适合的指导。

——欧雷《周报 2023W07:通往自由的是修罗之路

但是这存在一个问题——需要帮助的人们到哪里去找能够帮助他们的人呢?

社交平台千千万,自己常逛的平台上未必会有符合要求的;并且还有很多不在社交平台上而隐匿于互联网这汪洋大海中的优质独立博客博主——这就是一个信息和资源匹配的问题。

就在这时,我想起了两年前就开始构思并在个人网站上以「人物」模块进行试验的网络虚拟身份,可以在此基础上做个能为人提供咨询服务的「专家」列表啊!

想想有点激动,兴奋得当天晚上都有点没睡好觉,就连睡前为了助眠而多喝了点「快乐欧雷」都不起作用了……

第二天早上七点多就起来进书房,将养了两年多的域名 linxoid.com 正式启用,比预计时间提前进行了网络虚拟身份的产品化开发工作。

这一天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亢奋状态,脑子在高速运转,手指在键盘上噼里啪啦地敲击,以当前我个人网站的主题风格为模板先搭建出 LinXoid 的 MVP 版本,即互联网名片功能,并迎来了第一名外部体验者。

LinXoid
LinXoid

下一步就是搞个人物分类索引出来,上文所说的「专家」列表功能就能实现了!

虽然白天跟打了鸡血似的勇猛无比,但从晚上开始到下一天的一整天,一直有种失落、空虚的倦怠感、无力感,什么都不想干,觉得做啥都没意义,就想躺下啥也不干,进而又感受到了失业无收入的焦虑……

我觉得自己之所以这样,很大的原因应该是精力失调。年纪大了,不得不承认精力确实没年轻时那样充沛,回看自己三十岁之前,精力是相当好,连续鸡血好几天也不会有什么倦怠感和无力感,能够持续亢奋。

所以说,上了年纪就更应当注意精力管理——经常锻炼身体,注意饮食和休息;保持心态平和,不要在情绪上大起大落;合理分配时间和注意力,不去过于集中地处理大量任务和同类任务。

精力管理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的节奏感,每一天所形成的曲线是尽可能近似于直线的,不紧不慢,不急不慌,平稳输出。

最后几句

正如上周周报所说,这周在现实世界中的事情也比较零碎:

  • 周一上午写了文章《三五而已》的「年龄焦虑」部分,吃过午饭后开始直到晚上九、十点钟在写另一篇文章《假设我是数字游民》;
  • 周二花一天时间写完《三五而已》;
  • 周三上午将语雀上的一些文档导出到本地个人知识库后删除,下午跟🐷一起去看《蚁人3》,然后去泰国料理店吃晚饭,到小米之家和山姆逛了一圈儿消消食儿后回家;
  • 周四搭建 LinXoid 并初步完成互联网名片功能;
  • 周五上午编写了 LinXoid 这个计划的介绍,下午稍微了解了下 AFFiNE 就回到床上躺尸了;
  • 周六,也就是今天,上午开始写周报,打算写完后回床上去看《交换人生》(冲着雷大头)。

周三出去看电影并吃饭后有两个小感想——

在看《黑豹2》和《蚁人3》的过程中,我都发现自己能够一定程度上分清句子成分和单词,并不像一直以来自己所想的那样听力不好。

通过回顾以往用视听作品「学习」日语、韩语、粤语、吴语等语言及方言的经历来看,自己能否跟得上他们在说的内容,取决于分配给「听」上面的注意力、对语法的理解和词汇量,与他们的语速什么的没太大关系。

若是母语(因成长环境所掌握的第一语言或方言),就算别人说话语速快得像突突突的机关枪一样,也照样能听明白他在说啥,除非是个大舌头;如果完全不把注意力放在语言内容上,就算语速慢得像蜗牛,也不知道到底在说啥。外语和其他方言同理。

若要品尝美食,感受料理人的心意,就尽量不要选择商场里的连锁店,而是街边的小饭店或路边摊。

商场里的店,大部分菜品是标准化生产出来的半成品菜、预制菜,在上桌前基本只需加热和装盘,这样的菜在味道上和买来半成品菜、预制菜后自己做又有什么区别呢?不仅体会不到料理人的能力和用心,还贵出那么多钱!

这类饭店就像瑞幸、星巴克等咖啡店一样,喝到的几乎是标准化产出的咖啡,一点精神上的投入都没有,这也是我为什么在跟别人见面聊天时更倾向于找私人开的小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