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报 2023W06:一个中年人的迷茫

失业的第四周,充满迷茫……

中年迷茫

我觉得,对我熟悉的人应该没从我身上感受到过迷茫,因为我总是会表现出打满鸡血的状态——今天想做这个,明天又想做那个,并且它们一般都很大,隔段时间还会分享下自己在那些方面的成果。

从我本身的角度来说,并没想给自己打造什么努力奋斗、励志拼搏的人设,我只是单纯地想去做那些事情,它们让我心情愉快,令我有所成就感,并且也是真的解决了我自己的痛点。

然而,别看我的表象,即便我有很多明确想要做的方向和事情,但我现在依然是很迷茫的——想要做的方向和事情,它们只是个能看到的点,通往它们的路我是不清楚的——有那么几条,但不知如何选,选了后是否真能到达。

十多年的职业生涯,基本一直被当作「开箱即用」且立马可被替换的螺丝钉——没怎么为我的成长提供辅助,也不太认可我为提升研发效率而做的种种努力的价值。

我可是天生的创作者呀!怎么就能眼睁睁地浪费着我的探索才能和创作热情呢?!应该懂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才能价值最大化吧???

这些年过去了,我也逐渐深刻地明白什么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想要在某个公司中大展身手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因此我也放弃了在某个公司中做出点什么成就的想法。

与其期待遇到伯乐,不如自己就是自己的伯乐——将自己绝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还给自己,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打造自己的产品和品牌,进而将它们的价值变现——也许这才是创作者该走的路。

但是,在打造出自己的产品和品牌并能够价值变现得以维持生存之前,最好还是有个可以来钱的手段,即使又要走出卖自己时间与精力的老路,毕竟家里没矿,无法啃老——这也正是我当前迷茫的地方。

是优先去找全职工作还是接单、临时工等兼职工作?

全职工作的话,会因以下条件而不太好找:

  1. 基本只能接受非「996」、「007」的远程办公;
  2. 马上 35 周岁了😭😭😭;
  3. 虽擅长分析问题,抽象总结,逻辑推断,但记忆力没那么好,对靠背题的「八股文」面试(国内一面很多这种)十分反感,让我焦虑且痛苦;
  4. 技能点大多点在前端上了,虽用 PHP、Node.js 写过后端逻辑,但不是很深入,远程工作上全栈更吃香;
  5. 外语能力上,英文水平读写还好一点,听说就没信心了,但日语听说读写都可以,可国外的远程工作要英语好些才有更多机会。

对于若远程工作还有年龄或性别限制(歧视?)这种事儿,我一直认为是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

兼职工作也有一些局限:

  1. 自己没什么知名度时从哪找较多的适合且合适的活儿;
  2. 做一个活儿时很可能会经常扯皮,从而占用并浪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先怎么维持营生是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就是何时开始?

我不想立刻就陷入奔波忙碌的快节奏当中,而是先慢下来花几个月时间去好好梳理思考下未来的打算和大致路径,以及学习一些对自己真正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以我所具有的特质,只要能够静下心并沉住气,我有自信在「闭关」三个月后能够更上一层楼,也许还不止一层!😁😁😁这样一来,就算要找全职工作,理应更具竞争力!

破釜沉舟

活了这么多年,让我觉得貌似这社会只需要青少年,35 岁之后的中老年逐渐被社会所遗弃的,成为了累赘——感觉社会就是资本的傀儡或同谋。

其实,最近一两年我有隐约感觉到,造成我当前所处环境这样的主要原因,除了资本,可能还有传统文化习俗,否则无法解释为何欧美给我的感觉与国内或者说整个东亚如此不同。

跟欧美比,中国人口实在太多了,这也许是一个因素,但我认为更根本的是在包括国内大多公司老板的思想水平在内的社会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综合作用下导致的就业岗位严重不足。

我现在的处境,可以算是没给自己留什么退路的破釜沉舟。一个快 35 周岁的已婚中年人,是谁给我的勇气?静茹吗???当然不是,一方面是被这个社会环境逼的,另一方面是想逼自己一把,走出一条自己想要的与以往大不相同的道路!

有些人,他们虽然也想把时间还给自己,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做到,如:孩子、贷款带来的经济压力;尚未找到自己想要立足的领域;对金钱的欲望远大于对自由的渴望等。

对于打工仔而言,他们的日常就是拧螺丝;而对公司来说,打工仔就是可替换的螺丝钉——这里面暗含的问题是什么?

公司把员工看作是生产流水线上的某个环节或零件,这个「环节」或「零件」就该是单一职责的——也就是说,作为「人」的员工被刻意调教成了只具备某个小方面功能的「环节」或「零件」,说好听点是塑造并精通专业能力,说难听点就是在弱化人的独自生存能力。

若是公司能保障员工的工作岗位到他退休,那也没什么。可是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一是公司未必能活那么久,二是当员工无法为公司赚钱时就会弃之如敝屣。

当前的社会充满不确定性,若是自己只具备所谓的专业能力,当脱离公司这个「生产线」之后,那基本就狗屁不是,自己无法赚钱;应当早日醒悟,让自己就是个全套的「生产线」,自己就是公司。

前天收到了工资入账短信,是来自前公司的最后一次「输血」,大概半个月的工钱;根据我们的日常消费习惯来看,只算吃喝水电等生活必需支出的话,这些钱应该能支撑我们三个来月。

最后几句

这周在前三天集中把周计划中的开发类工作完成了,包括 Handie 的 React 与 Vue 版本的逻辑保持一致并修复某个 bug 后告知前同事,以及在个人网站首页加入了在做任务的概览:

任务概览
任务概览

之后的几天里,分别约了两名之前一起工作过的同事聊天,都是从下午一点半到晚上五点多,边叙旧边述说各自当前面临的问题;除此之外,我还想看看有无一起打造技术产品的可能,因为在我看来他们都有点 geek,并且我们关系都还不错。

年前一段时间开始,ChatGPT 火起来了,最近感觉更火,顺带着把我一个认识两年多的网友也给带飞起来了——因为他用 Tauri 套壳封装了个桌面端应用,并扩展了些什么较为实用的功能。

据我所知,他算是无心插柳碰到了这个风口——大概是去年夏天时,他因裁员被迫失业了,然后就开始学习研究 Tauri,并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想要验证,比如在套壳 ChatGPT 之前就做了个 WA+

如果说当时他没被裁,那就没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琢磨 Tauri,也没什么空去思考从而冒出一些想法,就算 ChatGPT 这个风口直接砸他头上,他也没法去接。

他的这次经历,至少揭示了两点:

  1. 机会来临之时,只有有所准备的人才可能利用起来,当已有积累遇上了机遇,就可能成功;
  2. 一件看似是「坏事」的事不一定真的就是坏事,也可能是好事的铺垫。

关于第二点,我是有切身体会的——若不是京东汽后杭研撤掉并且我没选择去北京,也不会有机会与社区大佬共事并结识本周约见面的其中一个同事,就不会让我更早地在软件思想上突破瓶颈。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