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报 2022W43:朋友来家里做客引起的「关键信息」与「首因效应」的思考

🐷邀请🦀️周五来家里做客,吃部队锅,聊聊天。

外卖差点「丢」了!

她从盒马下单买了两瓶饮料、花生米和周黑鸭各一盒。在我下班差不多半小时前的时间送达了,我看下去把东西放车上再回到办公室的时间差不多就下班了,觉得有点折腾就想等下班了再去拿。

🐷跟我说东西放在「外卖柜」边上了,下班后我急忙走到楼外的外卖柜旁,生怕被别人拿走了——去年夏天有被别人拿走外卖后未归还的经历,并且还是在楼内大厅!

我把放在地上的袋子挨个仔细检查了下,一遍,两遍,都没看到我们的!这时心里有点焦急了,立刻打电话给🐷。

通话中她再次说到地点时是「美团外卖柜」。我平时有咬文嚼字的习惯,在跟别人交谈时总这样会引起反感,所以我自己也尽量避免去忍不住纠错。但直觉让我还是纠正一下:「美团外卖柜?这是饿了么外卖柜!」

我们通话后她又给送货的打电话确认得知是送错了,送到了旁边楼里的美团外卖柜那。我立马走了过去,还好安然「躺」在地上静静地等我到来——让我们虚惊一场!

这件事不怨🐷,不是她的疏忽大意,发生这种事很正常,也很无奈——

人们在沟通交流时,时常会假设某些信息或知识是对方已经知道的,并且跟自己所理解的一致,从而不会去主动先对齐一下,进而发生一些阻碍——这何尝不是「知识的诅咒」?

从此事可以看出,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字词在特定时刻会成为关键信息左右事情的发展走向,如何培养自己识别并运用好关键信息也是一种艰难的修炼。

若换个途径认识我?

🦀️是🐷的前同事,小我们至少半轮,也算我们家的「常客」了,是来做客次数最多的人。

她的真实性格我说不准,但给我的印象是外向活泼型的,时不时搞个笑,也具备一些大众意义的「懂事儿」的特征;没什么坏心眼儿,比较仗义吧,还送给我过宜家的木头人和手。

在聚会类场景时,我喜欢她这类的,可以负责输出,能够搞活气氛——因为我是现实中相对较闷的人,更喜欢安静地去听,加以思考;当说到我感兴趣或憋不住的点时,才会看情形参与到语言交流当中。

然而,在办公室或其他公共场所中遇到表现出同样性格的人,估计我更容易会觉得这人很吵,打扰到我做事情了——就算我在发呆放空,也是在做事情。

我们仨在聊天时,有几次🦀️说我(性格)还不错,觉得我跟🐷的搭配组合很可以,就是偶尔会被我「气」到——

我有时会针对某个问题「辩驳」,讲道理;但当在其他什么话题上做好了跟我「一决高下」的准备时,我反而一副淡然处之的样子。

我在有的事情上发表观点时,会说得很有道理,让人挑不出什么毛病,但听起来就是让人感到不舒服,想要生气——她们一致认为我很有气人的能力。

如果🦀️不是因为🐷认识的我,而是通过其他方式,很可能会不想跟我深入接触或结识我的吧?毕竟我浑身上下散发出「生人莫近」、「蠢人勿扰」的强大气场。

我在线上和线下表现出的特点可以说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人格——线上活跃,表达欲充沛,像个话痨一样总想对外输出;线下则像个孤僻的木头人,尽量远离话题中心,在不得已参加什么没兴趣的聚会时会找个角落闭眼装睡。

总之,我是个有趣的人,跟我相处会受益的人,但前提是能跟我相处。